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媒体报道
专访钱中直教授 详解朱砂毒性与入药
发稿时间:2013-08-17 05:25:00

光明网北京5月28日讯(记者 沈阳)近期,被媒体火曝报道其含重金属药方达150条的同仁堂集团公司,5月22日在其官方网站发表声明称:"同仁堂生产的含朱砂中成药,均为药典处方等国家药品标准",以及"同仁堂含朱砂的中成药,严格按照国家药品标准加工、生产和销售,患者遵医嘱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服用是安全有效的。"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2012年7月5日,卫生部发布公告(2012年第12号),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以下简称《增补本》)已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制完成,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独家出版发行。《中国药典》2010年版,分一部、二部和三部,收载品种总计4567种,其中新增1386种。药典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品种共计2165种,其中新增1019种(包括439个饮片标准)、修订634种;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品种共计2271种,其中新增330种、修订1500种;药典三部收载生物制品,品种共计131种,其中新增37种、修订94种。2010版药典收载的附录亦有变化,其中药典一部新增14个、修订47个;药典二部新增15个、修订69个;药典三部新增18个、修订39个。一、二、三部共同采用的附录分别在各部中予以收载,并尽可能做到统一协调、求同存异。

 

  5月24日,光明网记者专访了负责编制《中国药典》的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钱中直教授,他向光明网记者详解朱砂毒性与入药服用是怎样回避毒性风险问题,下面是采访的内容:

 

  一、矿物朱砂与有毒汞是两类物质

 

  钱中直教授认为,媒体关注药品品质是一个好事情,总比那些不顾事实、不负责任的违法宣传好。这位一直参与我国药典修订的专家告诉光明网记者,在这次爆光同仁堂朱砂成分含量超标报道上,媒体混淆了二个基本的问题,一是“朱砂”与汞(俗名水银)是两种不同物质,二是“朱砂”作为矿物入药其目的是为了治病,将汞(俗名水银)毒性套在“朱砂”身上混为一谈,是不科学也不符合化学反因原理的。

 

  钱教授跟着讲:朱砂又称陈砂,朱砂为汞的化合物,是硫化物,是天然矿物质,化学性质稳定。朱砂内服后化学结构不会被破化,也不会被消化道液体吸收分解。而朱砂作为生产汞(俗名水银)的原料,也是古代炼丹术的“丹药”成分,是经过高温冶炼,才出现了液态的有毒汞(俗名水银)的,有毒汞是惟一液态的。

 

  二、硫化贡矿物朱砂无毒入药规范

 

  钱中直教授告诉光明网记者,朱砂的加工炮制方法早就做了改进,如果严格执行我国收载的炮制方法加工的不用干粉碎(这过程会磨擦产生高温)处理,而是用水碎确保“朱砂”不会分解出有毒的游离汞(俗名水银),就不会有毒性。钱中直教授说:“《神农本草》讲朱砂无毒---生用浅毒, 《本草纲目》讲朱砂有毒,必须避火就是这个道理。我国药典士朱砂用量是从1995年版开始,由0.3-1克改为0.1-0.5克,目的是确保在安全范围。”

 

  “不能简单地用汞的毒性标准套用朱砂”。钱忠直教授说,汞对人体的毒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存在形式,而朱砂的主要成分为几无毒性的硫化汞(HgS),是典型的共价键化合物,化学性质稳定,溶解度极小,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甚至不溶于热盐酸和硝酸,难以在胃中分解被人体吸收进入体内.因此,对朱砂和含朱砂中成药的毒性评价,不能简单套用“汞”的毒性数据来进行折算,应区分药物中含有的是什么形态和价态的汞。但如果硫化汞遇热,就会分解产生有毒的汞。如果严格执行我国药典2010年版有关规定,采用水飞法加工朱砂,可有效避免汞的游离,则药用朱砂相对是安全的。

 

  三、朱砂毒性不能用贡含量做推测

 

  钱中直教授还指出:现有“欧美测定朱砂毒性的检测办法也是欠严谨的。”在最近一次在香港举行的国际会议上,钱中直教授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已的看法。他认为,现有的检测中药中朱砂毒性使用的是用微波消解法测定硫化汞,并由测出的汞含量作为推算硫化汞毒性指标,“测定的数据很吓人”钱中直教授说,“按这推算法,含朱砂中药早就不能吃了!”

 

  至于汞超标的说法,钱忠直教授认为在汞的测定方法上,也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当朱砂做成中成药时,已经是一种混合了许多植物有机质的复方药物了,要测定其中有毒的游离可溶性汞,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方法均是消解破坏法,其结果,在破坏和消除了有机物干扰的同时,不溶性的朱砂(HgS)也都分解成了有毒的Hg2+、Hg+。所以,目前国际上和香港地区所公布的中成药汞超标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的报告结论是不科学的,即你测定的物质和人们服用的物质不是同一种形态的东西,因此,含朱砂中成药安全性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对含朱砂中成药建立能够选择性测定不同形态和价态汞的方法。这样的测定结果才能够表征含朱砂中成药的安全性。这个课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托上海药检所的季申研究团队在研究,有望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

 

  对于这个误解,钱中直教授认为一是把天然矿物质朱砂(硫化汞)的汞分子含量等同纯净的汞,二是朱砂(硫化汞)的分子结构与液态汞的分子结构是不同价的,目前用于测定朱砂(硫化汞)的分子结构办法还是用测定液态汞的分子结构的办法,这其实是不科学与结论(朱砂有毒)欠缺临床实证支持的。

 

  四、临床报告中医是药典规范依据

 

  除了以上几点外,钱中直教授告诉光明网记者:朱砂入药己经有2000多年历史,中医药效是需要今天的科技工作者去挖掘、去总结,而不应该仅仅是废弃,人云亦云。媒体要负责任地去科普,一定要对老百姓负责任的态度,准确地报道中医问题。

 

  尽管朱砂并不像外界担心的一样可怕,但钱忠直教授同时提醒,朱砂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规范使用。即使古代医家,对朱砂毒性的认识也有一个质的变化过程。距今2000多年的《神农本草经》将朱砂列为上品,认为“气甘、无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 安魂魄, 益气, 明目”。大约到唐代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从被认为无毒的朱砂中可提炼出有毒的水银。如《证类本草》明确指出 “可烧之, 出水银”。阐明了朱砂经过高温烧制形成水银, 经历从无毒变为有毒的过程。《本草纲目》也认为:“丹砂, 性寒、无毒, 入火则热而有毒, 能杀人, 物性随火而变。”《本草蒙荃》载“ 生饵无毒, 炼服杀人”。可见,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 古人不仅认识到了朱砂潜在的毒性, 同时还掌握了朱砂从无毒变有毒的规律。

 

  特别是不要随便传播一种《中国药典》规范的可入药中药“有毒”的不负责任结论,因为药品“有毒”的结论必须有大量严格规范的临床报告才能由国家药典委员会专家研究,得出结论后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报告,发布公示,其他机构是没有资格随便发布一个药品“有毒”的结论的。

 

  钱忠直教授最后提到了他的个人建议,我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药也需要用现代科学来诠释,才能走向国际,要拿出科学的严谨数据来,拿出一套符合现代有关药品的规则,让国际社会接受中医中药的机理。对中医药自身而言,在传承的同时,也要进行科学验证,这样才能推陈出新。古人留给了我们灿烂丰富的中医药遗产,我们留给后人什么?因此,国家应当开展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再评价工作,并且要在符合GLP要求的条件下组织开展系统规范的毒性试验研究,建立中药安全性国家数据库。加快建立“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和评价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对人民负责,也对历史负责,更有助于中药走出国门,加快国际化进程。

 

[责任编辑:李然]